地處豫西伏牛山區的盧氏縣,生長著一種毛梾樹,當地群眾叫它“椋子樹”。人們有利用椋子樹籽榨油的傳統習慣。隨著油價的不斷上漲,人們對該樹種的關注也開始倍增。
椋子樹,學名經初步考證為毛梾,落葉喬木,樹皮黑褐色,常縱裂。多生長在海拔700――1200米之間,抗寒耐旱,根系發達,適應性強,在黃土丘陵地栽植長勢尤其良好。白花,黑籽,果肉和種仁均含油脂,果肉含油量31.8%――41.3%,含糖量2.9%――5.8%,蛋白質1.33%――1.5%。四斤籽能榨一斤油,初榨油呈黃綠色,貯放一年后呈黃色,透明,精煉后可供食用及工業用油,還可藥用。椋子樹木質細膩紋理呈黃紅色,做家俱不用油漆,渾然天成,為當地重要油料及用材樹種,可用作荒山造林、水土保持及園林綠化樹種。
盧氏***大一棵樹已有200多年樹齡,胸徑80公分左右,冠幅10米,至今生長旺盛,果滿枝頭,年產食用油150多斤。還有個別村經調查3公分以上掛果樹有2萬多株,年產油3000多斤,小樹不計其數。在交通不便地方還有小面積成片林,成熟季節,常招引各種鳥類群居此地捕食充饑。
椋子樹由于具有抗病能力強,易管理,發展迅速等優點,很受當地群眾歡迎。文冠果、黃連木這些政府拔款支持的樹種群眾興趣卻不濃,信心不足。
一棵深山古奇樹,年產“食油”百公斤
盧氏縣生長有一棵200多年的古奇樹,這里的群眾雖然叫不上該樹的名字,卻數代人都一直吃著該樹產的“食用油”,特別是近年來市場上食用油價格瘋漲,日益買不起食用油的深山區群眾,更是把古老奇樹視為寶貝。
據當地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講,當年人民公社時代,該生產隊全靠古奇樹產的種籽榨油,過年過節戶戶分發。還說,這棵古奇樹的果肉種仁都含油,一般白露時成熟,一斤能榨4兩多油,高于核桃(核桃一斤能榨3兩多仁、一斤仁能榨7兩油)、黃連木及其它一些油料樹種籽,無病蟲害,好管理,年年豐產,油質清香,好吃,不光當地人食用,親朋好友也來吃。
這棵古奇樹的發現,給深山區群眾帶來財富,也給廣大城市市民和緊張的工業用油增加了油料來源和希望。